English

科学文艺为何多年“缺席”

2000-04-1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梁若冰 我有话说

据有关资料显示,多年来,在国家级三大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中,科学文艺作品始终进入不了评委的视野;在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评奖中,虽然有科学文艺这一项,但是它已经连续三年空缺;在5月即将颁发的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中,科学文艺作品再次缺席……这种现状不能不令人困惑和担忧。人们不禁要发问:科学文艺怎么了?问题在哪里?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今天,科学文艺的创作者似乎是个“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小鸟。从表面上看,似乎到处都有它的位置,比如儿童文学工作委员会组织的活动中,就有它这一枝。但在儿童文学园地中,更重视现实作品,而科学文艺作家作品始终处于边缘位置。另外在中国科协所属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里,科学文艺创作工作委员会业已成立十余年了,但是这个几乎没有活动资金、几乎全是业余工作人员的委员会,除了在作家个人家里开过一些理事会以外,从未开过全国的创作工作座谈会。许多科学文艺作家倡议应该在中国作协内成立科学文艺工作委员会,但一直未果。

在国外一般把科学文艺归入通俗文学领域,每年都有隆重的科幻大会。科学文艺有对儿童的,也有对成人的。在科幻小说里,甚至还有政治科幻小说。由于国情不同,把科学文艺划归到通俗文学里,恐怕不仅组织者接受不了,就是作家本人也难以接受。因为在我国,通俗文学似乎就是指那些只认市场,不管社会效益的作家和作品。

在我国由于科学基础的薄弱,对科幻作品的生疏,它难以享有“大众化”。同时,由于科学文艺作品不属于“主流文学”,所以在各地的作协会议中,几乎看不到科学文艺创作者的身影,看不到对他们作品的研讨,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很多优秀的文学工作者对这一领域知之甚少,也就很难谈到关注和尝试这方面的创作或研究。而科学工作者中,除了老一辈著名科学家由于自幼的文学功底和责任感,写作过一批精美的科普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以外,现在的中青年科学家很少有人从事这种耗时费力又不算科研成果的工作。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编剧、曾创作过科幻小说和电影《霹雳贝贝》、科幻小说《螳螂》的著名儿童文学和科幻小说作家张之路说,科学文艺是一只会高高飞翔、又与生活的土壤紧密相关的蝙蝠精灵!当它结束这种“非驴非马”的尴尬而以独立的面貌出现之时,才说明它的真正成熟和被社会的承认。

至于评奖的空缺现状,需要认真地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一方面看,“缺席”是我们的创作示弱,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科学文艺没有归属等问题的存在,也同样严重影响它的创作和评判标准。多年评奖空缺的局面,使科学文艺这一外来的稚嫩文学体裁,就像一个备受忽视、营养不良和被看不起的孩子一样,失去其成长的自信力。在今天倡导素质教育、倡导青少年的想像力和创新精神的时候,我们愿看到一个蓬蓬勃勃,充满活力的科幻世界!

薄弱的队伍,松散的创作,萎缩的阵地

时代呼唤优秀的科学文艺作品!目前这不仅仅是文学工作者的企盼,而且是全社会的需要。青少年的成长需要它,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需要它,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它。这为科学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要想繁荣这一枝的创作,必须要解决好它长期以来创作队伍松散、软弱和逐渐萎缩的阵地,以及缺乏相应的理论总结等根本问题。

由于前面提到的归属问题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所以目前这支创作队伍软弱、松散。整个队伍没有统一起来,所以也就谈不上如何培养作家和队伍建设。经费的严重匮乏使这一创作队伍几乎没有任何活动。从事这一领域创作的人几乎都是凭着个人爱好,各自为战。

另外,已有的创作园地严重萎缩。像科普作协的会刊《科普创作》90年代初就改成了《科技与企业》,天津的《科学浪花》改成了《家庭育儿》……80年代初诞生的数十家的科学文艺园地纷纷从梦幻的高空跌到实实在在的土地上。只有少数几家仍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像《奥秘》、《科幻世界》、《科幻大王》、《科幻时空》等。

老一辈科幻作家怀恋地回忆说,原来的报纸副刊和纯文学刊物都有科学文艺的专栏,这就扩大了影响并更完整地表达了科学文艺创作者的创作理念。但是,现在这些专栏全不见了踪影,这对于本身就不强壮的中国本土科学文艺原创,真是雪上加霜。许多同志对此担忧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再不给予更好的外部环境扶植其创作,进入WTO后,我国本土的原创将面临更大的威胁。

目前,我们没有专门的科学文艺评论刊物。就连中国唯一的儿童文学理论刊物《儿童文学研究》,都很少评论和介绍科学文艺作家作品。也就是说,科学文艺不但在整个主流文学和文化中缺席,而且在它一直依附的儿童文学领域也是缺席的。

重振雄风,再现辉煌

在改革开放之初刚刚开过全国科学大会之后,科学文艺曾经出现过短暂的繁荣和辉煌。时代的良好氛围,人们对科学的憧憬和向往,使这一时期留下了至今都是高水平的作品。中国科学文艺作品中的重要种类科幻小说就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出现了《珊瑚岛上的死光》、《美洲来的哥伦布》、《战神的后裔》、《小灵通漫游未来》等一批艺术水准和审美层次较高的作品。但是,科幻小说在80年代受挫后,一蹶不振。在同期的纯文学经历了反思、改革、寻根、先锋探索等一个又一个文学思潮,作家们的写作趋向成熟时,科幻小说在这期间则几乎是零状态。现在有些科幻作品的艺术水准甚至还不如80年代的水平。

怎么办?日前,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儿童文学工作委员会和科普作家协会联合召开的《在新形势下,如何繁荣科学文艺创作》座谈会上,许多老一辈作家呼吁,要想繁荣创作,国家和各级组织要对这一创作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高投入,低产出”的情况不能再延续下去了。因为对于作家来说,要熟悉某一科学领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费用。

要想重新焕发科学文艺的青春,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创联部主任高洪波认为,首先要培养创作队伍,使科学文艺创作能后继有人,创作兴盛。青年科幻小说作家星河认为,提高科学文艺作家的地位是必须的,无论是作家还是评论家以及社会各界都要重视而不是忽视“小儿科”。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杨鹏认为,给予科学文艺准确定位和及时的文学批评是繁荣创作的保证。这个领域的许多理论问题都需要认真探讨。

在多年的冷落之后,经过各方努力,科学文艺将会迎来新的春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